第三十四章、论理性之三,六六大顺(1 / 3)

第三十四章、论理性之三,六六大顺

顺于六,六六大顺,“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故六事曰顺。这里是乐观主义者的心理世界,思维归唯心主义者所有,阴性文化占主导地位。

思维在六顺阶段归唯心主义者所有,但理性仍然是阴性文化主导的社会。理性在完成直观思维、主观思维、预判思维、客观思维、辩证思维五段思维之后,进入完成思维阶段,自然得到的答案、方案、方法等等有利于操作性的有效执行能力也不同于“合于五”阶段。

顺于六阶段理性的效执行能力和有效行动能力是沿着“柔顺”阴性文化之路,来执行行动纲领的。

顺于六阶段与立于四、合于二阶段同功而异位,是同样践行一种思维方法而所处位置不同的发展运动形式。现在拿现实来比较这一理论的可能性,我们只要回顾明清两代的社会发展史,便能理解为什么明清两代都迈不过延续三百年这道坎了。

明清两代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绝对意识形态的朝代,特别是明代,明初在朱元璋的定调下,朱熹理学全面上位,整个政治纲领笼罩在“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之下,严格强调格物致知,明确同人不同类,道德分阶级,“明道德之善”这些思想理念,高位设置道德人伦,要求人人做圣贤之人,这就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身儒家文化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易》《礼》《诗》。《易》是上古中原人的直观思维、反向思维和预判思维能力的文化性总结,它是依据事物发展原理,通过二进制数学计算得来的峰值点,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经验,记忆智慧碎片等等便于理性行动的操作手段,来指导行为反应的总结性文化产品。

《易》分三易,夏朝为《连山》,商朝为《归藏》,周朝为《周易》,现在大家看到的《周易》是孔子依据周代流行的《易》,结合他在陈、蔡、卫三地发掘的商朝《易》,总结、备注、编纂后得来的《易》书,这个易主要是伏羲先天八卦易。到宋代,以邵雍、朱熹为代表的大理学派又发掘出夏朝《连山》易中部分内容,形成文王后天八卦易。

伏羲先天八卦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一个内循环的变化过程。文王后天八卦数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是一个外循环的变化过程。

《易》书的核心就是变化,伏羲先天八卦的核心内容是自然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里的“数往者顺”和“知来者逆”是核心内容。这说明在先天八卦里,事物发展与思维发展是“顺”和“逆”的。也就是说事物或思维在天地间是“往来”“顺逆”之中反复变化着的变化规律,所以事物或思维变化是在逆数中产生的。

那么,什么是顺数、逆数?依照古人解释唐代《孔颖达疏》上说“《易》之为用,人欲数知既往之事者,《易》则顺后而知之,人欲数知将来之事者,《易》则逆前而数之,是故圣人用此《易》道,以逆数知来事也”,这句话是说,要想知道已经过往之事,从推算中得到顺数就可以知道。要想知道未来之事,则需要从推算中得到的逆数才能得到。

那么,到底什么是顺数、逆数?二、四、六、八、十为顺数,一、三、五、七、九为逆数。所以事物或思维的变化都发生在一、三、五、七、九阶段。而在二、四、六、八、十阶段事物或思维则是已经形成既成事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变化结束了,只剩下总结、发展、延续和反复了。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道理。

事实上《易》就是一部讲事物或思维变化过程之中“继”与“成”的书。这里再一次强调事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