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客观唯心论肯定思维是人性的本质(2 / 4)

减性。

四、事物发展静止与运动性,量变与质变性,相对与绝对性。

五、事物发展的结构性。

六、判定与筛选性,判断,否决,选择筛选的作用性。

七、逻辑编辑思维。

八、假设法、排除法、反证法。

这八种思维方法是人类从观察事情发生到决定事态进展,再到最终处理问题的必然方法。这一切意识来自人类的自觉行动,也就是先天条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存在与泯没的原因,最终形成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即“实体即主体”的事物从存在到泯没的思想,最终到“绝对精神等同于客观存在”的思想,这里是事物从存在到泯没、再到重生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实体即主体”思想的实质内容是思维与存在并存,意识与物质同在,思维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主体和存在是事物从存在到泯没所经历必然过程。

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方法在孟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孟子认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等等思想都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只是思维的最后阶段,把精神置于事物的前端,把物质从开始到泯没用“实体即主体”思想来诠释做人的全部过程。

哲学就应该是“实体即主体”“存在即合理”,且“先人后理”的世界,而绝非“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概念。黑格尔哲学把“绝对精神”置身于物质泯没后重生的物质发展阶段,这是把事物发展放置在精神现象反映现实存在的顶端,把精神现象归到生而后死,死而后生的境界。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道理中国人很明白,但是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原因是中国的理学没有升华到哲学的界面,仍然混杂在自然科学与《易经》理论之中,导致中国传统理学无法开启“爱心与智慧”之门,把人性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逻辑思维的界面。

作为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中,应该说是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但是当你细致地疏理中国传统文化时,你还真的难以找到有关辨证思维的思辨方法,只看了定义性的教条文献,无论中国古文多么博大精深,内涵深刻,真正的形而上的东西真的很少,甚至就没有。当你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时,你的最终结论还是中国理学认为的“究天理,灭人欲”的说词,理在先,人在后的物性理论。

但是事实是无论你怎么理解哲学,哲学都应该是凌驾于物质条件与思想意识之上的学问,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一切目的都是围绕着“人”的存在而保障“理性的和谐”。可喜的是当代中国哲学已经完全抛弃孔朱思想,站上了“以人为本”的高度,甚至超越西方哲学,建塑起全新的哲学理念,并成就耀眼的光芒,正在向全世界传播。

黑格尔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无论怎么理解哲学的最高境界都是回归人性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把客观理性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用理念、自然与逻辑的概念来认知事物生成到消没于宇宙空间,轮回着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进程。

而灵魂与精神作为理性存在,在回归地球之后仍旧要遵循人性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起源全新的概念,做到法纪人为,人人尽遵的标准。这也等同于道家轮回不死的思想观念,但是道家思想凌乱,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以致于后世沿着他们这条思想天梯向上爬时,各找各的道,各爬各的天梯,产生无数歪理邪说。

从这里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