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客观唯心论肯定思维是人性的本质(3 / 4)

理解中国传统理学是必死的学问,不死不足以后生,不死就无法将“轮回不死”站上“客观存在”的界面,无法启动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进程。

哲学的本意是什么?哲学的本意是了解人类的思想本原,从底线找定位,而非高位设人伦。从原则底线找法律准绳,归纳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结构性,总结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围绕人性的本原,分析经验教训,记忆经验方法,积累优质经验与方法,为现实存在服务,做到在原则和底线之下人人平等,没有特殊,没有高标准的人伦道德,只有最低标准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做到人人遵守,不得逾越!。

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人类总结的经验记忆碎片,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升华到思想与经验统一的境界,用逻辑性的方式结束思想与经验的进程,以达到不断积累、总结,利用,创新,消亡,再积累,再总结,再利用,再创新,再消亡的轮回反复的过程。

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创建新的哲学体系,始终有一点你不能脱离,就是你不能超越“人”的界面,而必须围绕着“人”的存在为本原,达成理性与现实的统一。如果没有人哪来的理学和哲学呢?

理学的悲剧在于“阴阳”看世界,把“阴”与“虚无”关联到一起。事实上阴就是阴。因为“阴”本身来源于女人,是实际的存在。“虚无”就是虚无。虚无是空虚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是因为在《易经》文化中没有明显的三元文化导致的结果。在《易经》文化中阴阳、天地是事物存在的本原,这里没有“空间”存在的文化。事实上事物是存在于天、地、空间三者之间的产物,这里有一个“空间”存在,而《易经》文化没有“空间”概念,于是持《易经》文化者便把“空间”概念强加到“阴”之中了,这就形成中国古人把虚无、空虚、灵魂、精神、理念、意志、死亡、消逝等等与“空间”有关的概念都强加在“阴”的概念之中了,混淆阴、女人、生殖器、月光、黑夜等等实体概念,把原本清晰的概念复杂化了。

而事实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天、地、空间三者并存的世界,人类的认知也分理念、自然与逻辑三个阶段。空间就是空间,是客观现实的已经存在。这种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不是说你说存在它才存在,也不是说你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在。存在与不存在“空间”都以存在的形式存在于你的眼前。比如你与黄瓜。当你看到时黄瓜你会产生理念,分析黄瓜的自然存在,而后逻辑分析你是改变它的存在,还是保留它的存在。

这个过程就是你看到黄瓜是吃掉它还是保存它,从观察到定义,是存在或消灭的过程,也是你与黄瓜之间存在与消没的过程。这中间就有个“空间”存在于你与黄瓜之间,这个“空间”是客观理性存在,即无法消除,也无法自我消没,只有在理念的主导下,以位置来确定“空间”是否改变。你只有通过理念转换来确定“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也就是说你只有通过理念、自然与逻辑三个阶段来决定你是吃掉黄瓜还是保存黄瓜。

而中国传统理学的症结就在这里,中国传统理学没有“空间”概念,只有黄瓜与人,人与黄瓜概念,没有“空间”距离概念。是人吃黄瓜还是黄瓜吃人没有理念转换,只有人吃黄瓜这个峰值点上的强制定义。没有人吃黄瓜还是保存黄瓜,以及不保存黄瓜的概念转换和逻辑分析思维,并且概念转换和逻辑分析思维这一切都不存在。只存在黄瓜人,人黄瓜。没有吃不吃的中间过程,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完全缺失了思维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思维的反映这一客观现实存在。所以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