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易》学(1)(2 / 3)

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定义出预测用的预言,用卜辞概率性的锁定在六十四个卦象之中,用以推演事物发展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可能会出现的某种事件。

周易的预测方法就是把宇宙无限扩张的原理锁定在六十四个卦象之中,人为的锁定六十四卦即是一个四维空间。在这个四维空间中,所有的事物发展总是有周期性规律,于是先贤记录下这些信息,定义六十四个范围,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概述出事物发展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既而概念性的编辑出六十四卦卜辞,然后用乌龟做卜,用蓍草做筮,来选择卦爻,再根据卦爻的范围来定义卜辞,然后根据卜辞来预测在某个时间,某个瞬间,某个地点,某个方位会出现某一方面概率性较大的事件,行为,现象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周易要用六十四卦来预测万象的由来,也是中国人思维进步的源泉,中国人讲究既定方针与追求既定目标的心理就来自这里,中国人凡事讲规矩,讲方圆,讲循环,讲因果,讲报应,讲仁义道德等等都来自这里。

三、理。《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来源于《易》的卦爻辞和相传为孔子所撰的《十翼》。《易》学认为天地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十翼》认为世界由乾坤构成,乾刚,坤柔,刚柔相济构成世界万物。

由是《易》学依据天数得出以下结论,即天干甲丙庚戊壬为阳,天干乙丁辛己癸为阴。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癸为阴。孤阴不生,纯阳不长。阳多则短,阴多则绝。阴极则反阳,阳极则转阴。

干阳性反应最强的是壬、甲。阴干阴性反应最强的是丁、辛。阳干克阴干最强悍的是丙、庚,阴干克制天阳干最强悍的也是丁、辛。是故壬见甲可化阴,丁见辛可转化为阳,此谓极阳化阴,极阴转阳刚极化柔,柔极转刚。

地支阴极在子,阳极在午,故子子相见必化阳,午午相遇则转阴。

阴生阳,阳生阴,老阴为少阳,老阳为少阴,孤阳不长,独阴不生。阴阳转换,奇偶两象,互补则生,互斥则止,合同则天理自成。

这便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道学、儒学、法学、墨学、理学等等学术理念全部来自这个理论体系,可以说这是华夏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法律的出处。

《易》学的理来源于阴阳、天地、刚柔论。阴阳论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存阴阳,阴阳互生互补,互斥互动,天地所有的理数基础皆生自两仪阴阳论。

两仪存阴阳,阴阳存四季,四季存八方,八方有八卦,八卦有九数,五行蕴藏其中。《易》学成文先取象,再算数,又定理,而后占。科学而系统,集天地之大成。是故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的理之后形成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最居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四大家。

《易》学经成文之后多次被删减,最后确定在孙老二之手,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就是经过孔二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的易经。自然《易》学的理也要先从孔老夫子的“理”说起。

《周易》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分阴阳,阴阳分四季,四季生八卦,五行蕴藏其中。于是儒家认为阴阳分天地,天地分君臣,君臣分上下,仁字坐中间。

仁者二人也,上下间爱是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上下间爱、阴阳合同的结果。仁居首,平衡摆正上下两仪关系,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家思想一切从仁开始。仁,阴阳二人也。二人君臣、父子、夫妻上下间爱、阴阳合同也。

儒家的观点,天地有阴阳,阴阳有动静,动静生物种,物种有格物,格物有分类,分类有人类,人类聚群体,群体生国家。国家之中有君臣,君臣有上下,上下有间爱,上下间爱、阴阳合同即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