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理是圆的(3)据理力争(2 / 3)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事出有一必有二,一事没有办完善,就是没有找到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一个物品没有分类完善,就是没有找到这件事情的本源之理。

其实说白了一句话理是圆的,可形可具,可道可器,可有可无,可散可聚,可大可小,可理可据,“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你说它是啥它就是啥,只要据理力争就行了。这便是朱熹的理。

朱熹的结论是世界的本原是“理一”,“理一”化生阴阳,而促使阴阳交替运动的是气,那么这个“气”才是促使乾道和坤道交感、男女交·配,化生万物的动力源。

也就是说在朱熹这“气”便是邵雍的那个“神”,而邵雍的那个“神”又来自孔子,出处在《易传》。而朱熹的这个“气”颠覆了前人的神,将前人的神化身为气,便成了化生万物的动力源。

这样一来朱熹的“理气论”彻底把汉文化拉回到人间,把宋前汉文化尚存一星半点的神灵理念给纯粹唯物性了,再没有“精神”一点事了,没有唯神论之类的文化精神了。于是汉文化在上层政治领域完全确立了纯物性的意识形态。

这就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到朱元璋这里完全丧失了有关“精神”层面的文化形式,在形而上的政治领域完全排除了“精神”是世界本源的这一唯心论概念。

没有了“精神”是世界本源这一概念的汉文化从此失去了三大方面的文化递进,一是政治,二是宗教,三是人文科学。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全面停滞。导致明后六百年汉文化在一个阴阳圈内滚动,来回折腾,再无历史可言。

这说明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是正确的。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纯物性二元结构性的文化,没有“精神”存在,这就是汉文化不信神的原因。汉文化在文化本原上没有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唯一“神”。在汉文化中创造世界万物的唯一,不是神而是气,是物性化的“二气”,没“神”什么事了。

这便是朱熹理学的真正目的,有了圆的理,便可有理没理据理力争,据理力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没理,不讲理。不过应对侵略者而言,也只有不讲理。

而缺失了神的文化要想发展、递进、超越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文化概念在《易》学中缺失“变易”原理,必然导致在政治、宗教、人文领域根本就无法发展、递进和超越。因为“易”的本质就是变化。而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递进和超越。“易”不是变来变去,来回折腾。“易”是传承、发展、延续、递进和超越,缺失“变易”原理又怎能传承、发展、延续、递进和超越呢?

再一个汉文化缺失了黑格尔认为的事物或思维发展存在“正、反、合”现象和本质中的“合”现象和本质。这是黑格尔对世界起源的文化总结。世界是“正、反、合”三种现象和本质构成的,缺失“合”的汉文化根本就无法形成将矛盾体引导到事物或思维发展向高一层面递进和超越的动力。“合”是事物或思维发展分化与整合“正、反”运动的动力之源,无“合”便无法形成对立统一概念,就无法形成思维逻辑能力。

第三就是汉文化的阴阳理气论二元结构文化缺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或思维发展在向前运动中存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多边螺旋式上升的既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或思维发展在传承、延续、递进和超越中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历史,这对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具有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