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中医学是哲学也是科学(2 / 3)

研究这种“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仍是普遍性普众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哲学基调很普众,来自普众用之于普众,为普众找公平,所以说世界上真正为普众争取公平而斗争的学问还在哲学之中。

只是哲学被黑格尔之流给神秘化了,把哲学神秘化到超越精神与肉体的高度,并升华到出神入化甚至绝妙无疆的地步,并冠以绝对精神之名号,让普众无法理解,无法应用,反而便宜了特权阶级。

这种被黑格尔之流神秘化的“绝对精神”,在中国被叫做“圣”,而圣的含义又接近康德之流的说辞,又被康德之流给物性化了。苏格拉底用生命换来的人性自由正在被西方这些文化大茄们给蚕食,正在被特权阶级改造利用,正在脱离哲学为普众争取生存权、自由权、私权的基调,正在失去为民争取话语权的作用。

“圣”在中文中是最高智慧和最高品德的统称。当然这个“圣”仍然是物性化的圣。这就是儒学最靠近了科学的原因。儒学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东西只专注实实在在物性化的东西,只对天地、乾坤、君臣、男女论阴阳。原因是《易》文化缺失了精神和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易》文化只论阴阳、乾坤、刚柔。

《易》文化不研究世界上那些迄今为止无法确定的、认知不能肯定的事物,只研究世界上那些实实在在的、“看似无却是有”的“无+”的物性化东西,只研究这些肯定的和可以肯定的事物,并推算它们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则,从中找到规律性峰值点和规则性强弱点,为我所用。

因此儒学是世界最滑头最势利最混沌的学问,自私和钻营是儒学的最大标签,它与科学共同反对虚无与“无+”,与科学同轨,但却与科学反其道而行之。

原因仍在《易》文化中。《易》文化把一切事物皆以阴阳、乾坤、刚柔为定律。并且是,或互生、或互斥、或统一的体现。把虚看做实,把实看做无,把无看做天,把天看做阴阳,把阴阳看做乾坤,把乾坤看做男女,把男女看做刚柔,把刚柔看做攻顺,把攻顺看做天地,把天地看做君臣,把君臣看做夫妻,把夫妻看做规制,并封闭起来。

所以说《易》文化就是一个整体概念,或一个整体范畴,或一个整体形式的封闭混淆的文化,一切皆在封闭环境下滚动推辨,来论证物性化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和规则,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精神东西,根本不认同精神与物质各自独立存在。这就被编纂《易经》的孔子给完全利用了,成为他为达成某些政治目的而渲染的宣传工具,被后人拿来又成了必然性(特权)使用的工具,于是孔家后人永远跻身于特权之列,成为坐享民脂民膏的人群,坐享来自纳税人的税收。

这也反映儒学始终不渝地认为世界是阴阳的,国是君臣的,家是父子的二元结构的目的,这样简单好统治。儒学不是哲学,儒学否定在天地、阴阳、虚实、男女、君臣、父子等等之外有第三者出现。儒学最关注的是物性化的仁和虚拟化的德。因为仁是延续,德是规制,所以关注仁德的目的是为社会、国家制定在发展延续中符合特权利益的规则秩序。

所以说儒学不是哲学,说儒学是哲学的人说明你啥也不是,说明你根本不懂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为普遍性(普众)争取话语权的学问。儒学是什么?儒学是为必然性(特权)争取主宰权的学问。能一样吗?

但是在中国不能说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没有哲学。哲学的本意是研究爱心和智慧的学问,而爱心和智慧都是“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是“无+”概念,“无+”范畴,“无+”形式,这些“看似无却是有”的存在,是超越虚实存在而凌驾于虚实之上东西,中国人叫它“气”,这个在中医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学源于上古的巫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