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理性之八,论生命存在的价值(3 / 4)

什么理性都不能摆脱思维,而思维的本源是知新,有知新才能发展、进步。

西方哲学对于事物的“存在”持不同态度,并为“存在”的认知一直争论不休。黑格尔认为物质的存在有别于主观性、意谓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观性的“存在”。而康德认为看到事物的存在是主观的、偶然的和特殊的,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存在”。而事实是事物的“存在”分客观存在和事实存在。无论是客观存在或事实存在都分主观阶段、预判阶段、客观阶段、逻辑阶段、辩证阶段而存在。而事物存在的真正价值意义并不是主观意图主导下的事物存在,而是在非主观性、非意谓性和非想象性之外的思维客观地看待事物存在的真正价值意义。

无论是客观存在或事实存在都是首先有生命存在的存在。

生命体征是世界的本源,无生命体征的世界是物质世界。神与天同在,没有人什么事,一切理念、思维、理性皆是虚无,什么主观的、偶然的和特殊的皆是屁话,还讲什么必然的和普遍的“存在”。

但是,康德所认为的事物存在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律性,符合《易经》逻辑,乾天、坤地是刚柔现象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律性。而黑格尔认为事物存在超越主观性、意谓性和想象性的东西,那就是思维。

思维是自我的,可以超越本身向客体进发,并形成客观认知。其实整个“知”世界就是认知自我的过程,无论过程多么复杂都是“知新”的过程,没有“知新”就谈不上发展进步,而知新的过程必须思维递进和蜕变的过程,如果没有递进和蜕变而将思维封闭在一个轨道来回的空间,还谈什么文明进步?以如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只是利用一个封闭的思维创建一个更加封闭的思维而已,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把历史倒退到过去的历史罢了,何谈发展与进步呢?

如果一个民族不能“知新”,何谈发展与进步呢?没有发展与进步又谈文明进步呢?

而“知新”在柏拉图看就是在找回先天记忆的过程中发掘新认知,而后天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新认知的过程。这是思维形成本体和客体统一的过程。

黑格尔事物客观性就来源于柏拉图的后天求知,求知是“知新”的动力,这不仅仅是主观的,更重要来自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才是现实的真实存在。这个很好理解。在现实状态,现实的求知结构是形而上确定后形成的形而上学,这是客性存在。通俗说,现有课本上的知识传输给你什么你就得学什么,你只有找回这部分记忆拷贝的权力。

这便是客观现实。所以客观不是主观,主观是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而客观独立于主观性、意谓性和想象性而尴尬地存在。客观是现实存在,客观不是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只为超越自我内在的不安《易》说“惧”)和自我否定之否定(《易》说“匪人”,超越主体与反主体的矛盾,而站立在客体位置,为抛弃原来的自我成为新的自我而奋斗。因此,客观是自我恐惧的、是否定自我,不断求知知新的概念。在客观位置一切都在变,为了达成和谐,协商是最好的方法,而“妥协”是最终手段。

“妥协”是最终实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的客观统一的最终手段。而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正是《易经》的核心理论阴阳互生规律、阴阳对立统一规律、阴阳互斥规律,也是不变、变、统一变三变规律的西方解释。

因此,“客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妥协”,这也是西方政治、人文、宗教文化的核心之核心。

归根到底,在客观唯心主义领域黑格尔说精神、意志、理念存在“正题”和“反题”,这是《易》文化的阴阳概念,而要“正题”和“反题”“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