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易经》对古代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1 / 3)

第十章、《易经》对古代中国人文、宗教、政治思想的影响

人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产物,经天纬地培植于母,十月孕育,才成为人。

这个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有认识,只不过中国传统理学没有“物质与精神”的说辞而已,中国传统理学是用阴阳、天人来表述的,这个说法又来自于《易经》原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中国最远古的自然科学,来源于早期沿黄淮流域的华夏民族,是华夏文明的思想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起源于沿黄淮流域华夏儿女观察自然天象,总结自然天象的结果。

《易经》理论的原理来源于二进制制数原理,简称二元论。今天的计算机就是二进制数原理,就来自于《易经》原理。《易经》产生的目的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来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继而推算出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当代大数据原理也来源于《易经》原理。

《易经》是通过直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是纯唯物论的学问,甚至是纯粹的“惟物论”的学问。

严格的说《易经》原理是“惟物论”的基础原理,因为当你将事物的本源认定是物质的,并以物质为基础寻找最佳答案或最坏预期时,精神就无需存在,更不需要映射物质条件,只是物质决定了物质条件,或物质决定了主观意识,当然归于“惟物论”或唯物论的范畴。也就是说《易经》原理来源于物性推算,没有心理或精神预期,更不需要主观意志改变客观物质现实。通俗说你想吃肉,可以直接生吃,不需要添加佐料来改变肉的味道,不需劳心费力去烹煮就行了。只需要计算这块肉什么时候能到你手里,并预测是好肉坏肉就行了。

所以由《易经》原理衍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思维,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也没有“对立与统一”的形而上学原理。唯物论与唯心论来源哲学,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抛弃了自然科学,以“人性”为基本原则,站在“人”这一立场上发起的一门学问,所以爱·智慧学来源于人性本源,是专一研究人类行为标准的学问。

而《易经》是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演变而来的学问,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互生互斥的运动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着、合同着、滚动着发展的进程,其中后天八卦认为事物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静止不动的物质内部同样存在着阴阳生克的变化过程。所以实质上讲,《易经》与西方哲学的唯物论有共同的观点,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学的唯物论。因为《易经》不含“人性”思变,只有物质“变、不变、易变”三变原理,所以不要将《易经》划归“爱·智慧学”文化。但是可以将“爱·智慧学”的唯物论单独划分出来,与《易经》比较,这里有西方唯物论的某些成分。

唯物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部分唯物论原理有极大的关系,至少有同道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唯物论与中国传统理学存在结合点和契合点。

《易经》是沿黄河流域华夏民族夜观天象,日观风雨,经过几千年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当然具有很强的“客观现实决定主观意识”的成分。

《易经》产生后,成为中国人的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并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人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其实还是《易经》。说真的,别看当今世界很多人看重康德哲学,其实一百个康德也不及一部《易经》。虽然《易经》不是专门研究人性的学问,不过《易经》涵盖的思想成分可以甩康德哲学十条街,只是中国人没有发掘好罢了。

正是由于《易经》太过“惟物”了,古代中国人又没有发掘出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它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很少有关注人性和民生的知识点。所以几千年的古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