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术(2 / 3)

,他拿出药锄,小心翼翼的将其挖出来。

草药采完,寅看了了砚台,便将其放入衣服内侧口袋之中,然后背着背篓,下山回家。

没有来时的艰难险阻,没有来时的心事重重,只想急切回家,医治母亲。

唐绍林顿了顿,拿起杯子喝了口茶。

“这就完了?”唐明焕意犹未尽的问。

“这才刚开始,别着急。我说的口干舌燥,喝口茶,休息下。”唐绍林回答。

“爷爷,寅的砚台就是这个?那寅是谁?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唐明焕抛出心中种种疑惑问。

“砚台确实是那块砚台,寅,他是咱们的祖宗!”唐绍林笑笑道。

“骗人的吧?若这个砚台真有您说的那么厉害,那为何我们家族只是如此一般?若寅是我们的祖宗,为何他叫寅,而不姓唐?”唐明焕一板一眼的说道。

“莫着急,牵扯到我唐家秘闻,不得不细说,且这个事情,只能祖孙口口相传,所以你父亲不知道这方面的事!除非事不得已,才能父子相传,不可以文字内容传承下去。这是祖上定下的规矩,为何这样规定,也无从考究了。”唐绍林神情凝重。

第二日,寅回到家,将药草熬制完成,让其母亲服下,三日之后便恢复十之八九。

当然,生活趋于平静,再无外事扰心。寅还会时不时的琢磨在鹤山上醒来时的那句话中的一道一术,但他只知其意不知其解。于是趁着空闲之时,他便去询问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巫医,望能解惑。可惜失望的是,老巫医未给其答复,不过临走之前,老巫医说了句“只可意,不可言。须自悟,无他言”。

寅除了农忙之时,闲暇之际,睡前思考,慢慢研究生人道和星生术。

十年之后,随着年纪渐长,阅历渐多,寅对道术的理解渐渐清晰,慢慢明悟其中的含义。

生人道乃为顺天之道,分四部。

一为初,即孕育生命,一切万物由初而来,因果而结,可为物,可为人,可为兽,可为魂;可为实,可为虚;可为真,可为假。解初可知始源,可生万物本质。

二为圆,即生命周期。宇内外众生,皆有周期。可一息,可一日,可一年,可一世,可一宇。若要破圆,则破桎梏,方得始终,成就永远。

三为缺,即命中劫难。芸芸众生,皆有定数。可为,可不为。受与不受,皆可所为。

四为逝,即遁入轮回,无关乎物、人、兽、魂。逝不是终点,是初的始点。万物消逝,还是万物,只不过换了形态。

星生术乃逆天之术,星生术分上下两部。

上部,星卦之术,知天地万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一运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为天,自中而降为地。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

下部,永生之术,突破桎梏。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是知休咎灾祥,一气之运耳。

道无作,以道应世者,是事非道。道无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天非自天,有为天者;地非自地,有为地者。

宇内外,道者,存也。术者,呈也。

没有同道之人的指引,仅仅靠寅自身领悟,太过艰难,词语晦涩难懂,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又十年,寅为了年迈的母亲,不得已再次求教于老巫医。白天学习巫医之术,便于照顾母亲。夜晚,闭目冥思,领悟道术。但是,时间的流逝不是他之辈所能阻挡的,寅的母亲最终作古。经历过亲人离别的伤痛,更加坚定了寅向道的决心。

随着经验的积累,加之自身感悟,寅的医术日益纯熟,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巫医,使得周边部落村庄难以医治之人纷纷前来求医。此时,老巫医已离开村落,寅承担起村中医者的责任。

为了更好能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