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寡人信他(2 / 3)

曾因崔宁又言辱其兄嫂,而扑将过去撕扯,在圣上跟前失了臣子之仪。”

太子拿起那张棋局图,轻轻吹了一下落在字迹上的尘屑。

“若真是如我那皇弟般阴狠狡诈之人,怎会如此沉不住气。构陷崔宁,只怕是与他自家血仇有关,未必是出于污糟的念头。这韦执谊,确有些妇人之仁。寡人,也信他。”

王叔文微微松了一口气。太子加入了他自己的判断,仿佛减少了王叔文的一半责任。

不过,纵使并无充分把握,王叔文依然愿意为韦执谊出这份力。

王叔文,这位因棋艺精湛而进入到帝国最核心处的东宫近侍,原本还存了只做个逍遥散官的心思。去岁十月初三夜,兵变骤起,太尉篡国,心爱之人一夕之间阴阳两隔,继而是逃亡、受伤、围城饥荒,这所有纷至沓来的密集变故,令王叔文胸膛中,也开始渐渐生发出襄助太子成就伟业的雄心大志。

乱世中若为蝼蚁,必无生路。

但如今局面,能臣悍将环伺,还有那显然越来越得宠的普王李谊。太子数度舍命护驾,也积极地要求出使吐蕃带兵,惜乎圣上不为所动,仍像囚锁笼鸟般,禁锢太子于身边。

作为亲信近臣,王叔文如何感受不到太子从无奈、失落甚至走向绝望的情绪。李诵,他再性情温厚自忍,也是大唐太子呐,是当今圣上的嫡长子,他怎会真的甘于困于笼中。

有时夜深对谈,王叔文会半是安慰半是谋划地对李诵道“太子麾下并无兵卒,既然圣上始终不让您上马领兵,那不如就此韬光养晦,先以稳住东宫之位为紧要事。京畿附近勤王兵力越聚越拢,圣上回銮指日可待。回到长安后,太子还是应多多招募有识文士,毕竟我大唐虽然尚武,朝堂之上仍是奉行,满目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眼下,天上掉下个倒戈的韦执谊,知晓不少普王与李晟的秘密,岳父杜黄裳又是朔方军旧将,这杜黄裳还与李怀光有罅隙。此等人物,招纳过来,怎会无用?

王叔文自己身为文臣,自然也要罗织一个文士圈子。至于皇甫珩,王叔文虽算得与他有同功之谊,毕竟那是圣上外放的武将,朝臣岂可过从甚密。

不过,王叔文还有一个疑问。

“殿下,韦执谊于诛杀崔宁一事上,官声有亏,臣斗胆相问,太子今后可会……”

李诵闻言,不但未恼,反倒露出一丝奇特的冷笑。

“崔宁?崔仆射?意之,你这般聪明,又对我宫内之事知晓得一清二楚,怎会问出如此痴愣的问题。”

李诵呼着王叔文的字,很有些考较地看着他。

王叔文语结,旋即了然。

崔宁生前与太子的岳母(兼姑祖母)延光公主结交,而太子曾数次或明或暗地向妻子萧妃,表达过对延光公主专横弄权、危及东宫的不满。崔宁被缢杀那日,李诵虽看上去用力地劝谏圣上,现在想来,这位太子殿下眼睁睁瞧着崔宁或被冤杀,其实心中未必真有多么悲叹。

王叔文自哂愚笨之际,太子李诵忽然又道“这个韦执谊,可愿意仍在普王身边,通传些王府讯息?”

“殿下,他正有此意。他虽心惊胆颤,好歹也是经过些风浪的人,只要能投得殿下这样的明主,谍传之险,他倒也愿负得。只是若真有不测,还望殿下和萧妃救护他的妻儿。”

李诵“唔”了一声,又道“普王的狠辣,莫说这些职卑言轻的进士文官,只怕李怀光那样的朔方老将,也会着了他的道儿。可惜圣上宠之甚,怎地就看不出,我这心术不正的堂弟,宁可置圣驾于危境,也要为他自己暗暗罗织势力。”

王叔文的面色,也变得颇为凝重。

“殿下所言甚是,臣也以为,普王在咸阳兴风作浪之势,只怕才刚刚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