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36变144 被忽略的英雄学校(1 / 2)

第二天早,三江源的蓝天洁净的让人以为置身地球之外,陈可芹、陈子豪、田书新一行人在桥头下方见到了一处写有“通天河守桥民兵班希望小学”字样的房屋。就说问问看去尧茂书纪念碑怎么走,近前才发现学校已经废弃,众人都觉得这里一定有故事,遂拍照留念。最终在简易房子的一面墙上发现了注释:1963年通天河大桥建成,正值玉树地区的动荡年代,大桥由部队把守,1977年移交给称多县歇武镇的10名藏族组成的民兵班。这个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哨”的民兵班后来作为西北五省唯一的民兵代表出席了1987年的全军英模表彰大会,还在1989年受到了国防部的通报表彰。现在大桥下面有一片高原上并不多见的林木,就是由这个民兵班在30年前种下的。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民兵班迁入新的值勤宿舍,于是守桥民兵们提出用这座旧房子为当地建一所小学并得到了玉树军分区的支持。1995年学校就在这几间平房内建起来了。

学校的老师都是称多县教育局正式下派的教师,一个汉族7个藏族。除了藏族的老校长和教藏语的民兵班班长,其他的六个老师竟然都是外地同一届的大学同学,自愿来到了这所大桥边上的民兵希望小学。学生全是藏族,都来自附近村庄。学校建立了七年,学校的条件之差还是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虽然几步外就是通往玉树的国道,但除了老师宿舍里一盏微弱的灯泡,三间所谓的教室中连灯都没有。没有电视,更别说电脑、报纸。整个学校公款最多的时候竟然只有六十元。老师们每天需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捡牛粪。藏族牧民们的孩子上学都是不用交学费的。甚至每天中午放学后,家远的孩子们都会和老师们一起吃午饭。年青的女老师们烧菜做饭,都是没有补助的。

众人感慨了一番,恰巧碰见了过路的当地人问了路。

图中右角房子为学校遗址,中间为三江源纪念碑照片

沿着一条崎岖的小路向一个土坡上行。在离大路不太远的土坡上是尧茂书的纪念碑。

(卫星截图)

大家敬献花环,是陈可芹、吴诗瑶连夜编的。撒酒祭奠——为漂流献身的勇士们。他们在碑前合唱《长江之歌》,并集体留念。

田书新从随身的包中拿出几张照片放在墓碑底部,哽咽地说:“这是我父亲拍摄的月偏食照片和一些西南交通大学的照片,我父亲让我敬献给您,西南交大的学子们一直继承着您创新、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说完鞠了三个躬。

祭奠完毕,大家姗姗离去。

路上吴诗瑶问田书新:“我咋没见过这些照片?”

田书新回答道:“这是我父亲提前准备好的,我一直没拿出来给你看,那些照片可有来历了,我给你慢慢说。”

陈子豪抢着说:“要说快说,别卖关子。”

吴诗瑶说:“快说,快说。”

田书新说:“好,第一张照片,就是月偏食那张,那是1985年,我父亲拍的。听他说那时照相机特别少,还是他央求我奶奶找别人借的。那时照相机分120和135两种规格,120 相机多,135 相机少,也不知是贵还是别的原因,买不来120彩色胶卷,托了好几个人才勉强借来一个135 相机,月偏食拍摄要求在同一张底片上连续曝光多次,在一张底片上展现整个月偏食完整过程。在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容易,让月亮曝光依次均匀分布在底片上太难。也尝试算好角度、时间,手动调节三脚架和照相机,但在提前测试中顾此失彼失败。后来拆了一个机械式闹钟,闹钟和地球自转运行周期一致,将闹钟固定在三脚架上,用闹钟控制照相机转动,闹钟稍调一个时差和角度,只需在固定时间间隔,用快门线打开照相机快门曝光即可。后来成功拍摄了这次月偏食。其余几张照片是在尧茂书牺牲后拍摄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