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看露天电影。(1 / 2)

过完年我两岁了。每天跑出收费站收集一些书和柜子还有碟子,虽说看不懂,但是可以留着。

小人书可以拿给哥哥,在去小卖部买一些本子和笔,虽然供销社也有,可是供销社的阿姨们不会让我进去,说不定还不乐意接待。

说完,买完东西就回家了!路上穿着棉衣梳着辫子的阿姨可真多,涂着香香的(雪花膏)。

不远处看着小叔在和人交流着什么,我又在远处听不清。但是眼尖的我看到了一个叔叔拿着一张类似票据一样的东西,拿给了小叔。

兴奋的我什么也不说,直接喊着叔叔的名讳跑了过去。

那时小叔与我介绍那个新叔叔的称呼,这时我才的知。

原来他就是一直和“五叔”通讯的邓叔叔,可是姓邓的人不是很少么?我不由的想了起来。

70年代姓邓的人就只有只有上京家的那户人家,反正也是据我所知。反正与邓叔叔交好是没有错的了。

我年纪也小反正卖萌我在行,即使大人会说什么我也可以装作听不到。

与邓叔叔和小叔辞行了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回来家。

推开大门,妈妈在泡发好豆子。见状我也过去帮忙,因为人多力气大,也可以减少妈妈的工作量,这样妈妈也轻松些。不是么?

蹲在地上的我帮妈妈挑好豆子以后,哥哥玩的一身泥巴进了家门。话也不说什么,反正就是把手中的玩具一丢就去了厕所洗手和黑乎乎的脸蛋。

晚上降至,听许大娘说今晚来了路口的广场上来了,一群放映员在放映电影。

来不及知会妈妈一声就把哥哥和小板凳拿了出去,生怕不及时连电影都看不到。

露天电影刚出现在百城时,听到有放影的消息,大人们和小孩往往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观看。

很多隔壁村的人赶着驴车,拿着小板凳手拿着苞米还有瓜子和花生,有条件的人家就拿着玻璃瓶装的橙色的汽水一边坐着等电影的上映。

边边上有人开始买起了瓜子和糖水,糖水就是开水里面放了一点点糖。(由于那时候糖比较贵所以一般人家不会放很多。)

当放映员拿出电影幕布,当看到是宽银幕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总是一阵欢呼,因为这意味着会放映“战争片”。

冬天的我们要忍受冻手冻脚,但每次的露天电影都是百城里一次极隆重的活动。

今晚放啥电影”,这是在当晚全村甚至百城最最主要的话题,每次“狗蛋”总会有“消息灵通”提前的知道影片名称。

当然,放映员的驴车车厢里有用于放置胶片盘的扁扁的铁盒子,铁盒子上往往写着影片的名称,但也有的由于放映次数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心情。

第一部往往是放映国产片,题材多样,我们也从而得知《血战台儿庄》是第一部。第二部是《南征北战》

这边很多人交不起电费,还是点着油灯匆忙赶来,至于电视那就更买不起了。

于是,看免费的露天电影就成了百城人的一大乐事。

哥哥跑回来家,把妈妈还有收好摊子的爸爸以及,正在爸爸身后的小叔拉了过去。

2月份的天气还是寒冷的冬天,但是,不管是在百城还是邻近村庄,只要晚上放映电影,男女老少云集而至,看的有滋有味。

文化站组织的电影放映队,在各村子轮流放映,露天的广场场上支起银幕,架好放映机就行了。

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了饭,便成群地奔向放映地,爷爷领着孙子,母亲怀里抱着正在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全家几乎倾巢而动。

大家各自抢占有利位置,百城菜市场住户因挨着放映场地,占据最佳位置。

大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