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熏风初入弦(上)(2 / 4)

心可嘉,但也断不能不顾身体安康啊。”

瑞谚笑道“多谢关相,操劳说不上,不过本王能安好,关相也很是意外吧?”

“殿下此话何意?”

“没什么,只是关相那些苦口婆心,本王可一字一句都牢记在心,万死也不敢忘。”

“殿下言重了,都是为了大宁,万死更无从谈起。”

瑞清看着这表面的一派和气,心中也甚是觉得好笑,便打断道“七叔,现下淮东情况如何?”

瑞谚起身道“回皇上,开春以来,淮东百姓已陆续恢复劳作,现下应是大大缓解了,只是,因为此次饥荒,淮东大小官员多只为自保,临阵脱逃者不在少数,臣认为,此等人食君之禄却不能担君之忧,应查办严惩,而那些坚守本责的官员,应予以嘉赏,方可彰显我大宁法度之威严。”

“七叔说得甚是,对于困难之时抛弃百姓之官员,朕亦不会姑息,而与百姓共患难者,朕与太后已商议过,会昭告天下,并论功加升一级,以示朝廷赏罚分明。”

“禀皇上,还有一事,臣想一同禀告。”

“七叔请讲。”

瑞谚看了关歇一眼,后者也正好看着他,目光灼灼,意味深长。

“臣在沧水时,曾同当地商丞查过官仓的账本,发现记录在案的粮食数量与实际并不相符,足足差了十万石之多,而这十万石粮的去处,用途却并未有记录,臣想,这其中或是有人趁着赈灾之机中饱私囊,甚至囤积居奇,哄抬粮价,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这等事?!”瑞清站起来,“为何无人向朕禀报?关相,地方的折子都是中书省通过你之手呈递给朕,为何朕未见此相关的消息?”

关歇起身拱手道“回皇上,朔王殿下说的是沧水的事,想必那时沧水官员早已不在其位,商丞是没有权力直接向朝廷呈递奏折的,或许因此才耽搁了消息罢。”

“大约正如关相所说,所以臣更认为需严查此贪墨之事,同逃脱之人一同问罪。”

“七叔所言甚是,这样,朕便着七叔继续追查贪墨一事,一有结果,直接向朕汇报。”

“是,臣领旨。”

瑞谚坐回座位上,见关歇的目光似乎和缓了许多,报之一冷笑。

这关歇,看他那表情,瑞谚心中便明白了几分,刺杀的事,就算同他无直接关系,大抵他也是多少知情的。当着皇上和太后的面,瑞谚却并不愿意禀明此事,敌暗我明,倒不如都暗,让那幕后之人无从下手。

这时,秦氏开口道“好了,国事谈完,哀家也等着谈一谈家事……”

瑞谚端起茶水抿了一口,瞥了一眼关歇“太后要谈家事,关相若还在此是否不太合适?”

“朔王此言差矣,这事还必得关相在场才行……”秦氏说着,微笑着站起身来。

“哦?敢问太后是何事如此郑重?”

秦氏笑道“是喜事,关相幼女闺名曰玉薇,年方十七,貌美贤淑,哀家想在此给做个媒,将她指婚给朔王为侧妃,也不失为一桩美满的姻缘,不知朔王和关相两位意下如何?”

关歇道“小女能得太后亲自指婚,是她三生修来的福气,且嫁予亲王,即使为侧妃,亦是尊贵无比,臣在此谢过太后,谢过皇上圣恩……”

“关相这谢恩也谢得太快了点吧?”瑞谚打断关歇,“太后,恕臣斗胆,臣不能娶关氏为侧妃。”

瑞清和秦氏倒是想到瑞谚也许会推却,却没料到他会拒绝得如此果断。

“朔王为何如此不假思索便一口回绝?”

“回太后,臣常年征战在外,并不耽于儿女私情,且臣其人向来亦不解风情,并非良人之选,侧妃一事,臣并未有此打算,有王妃一人主持王府上下大小事宜足矣。”

“堂堂亲王,如今膝下却无一子半女,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