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上海图书馆(2 / 5)

室户就够住,找来找去只有两室一厅的,房租也不算贵。陈达昌就签了租房合同,一个人租了套两室户。

房东大姐很热情,家具和家电都是80年代置办的,虽然老旧,但一点不破,冰箱洗衣机都用布套子保护着,电视遥控器还是原装的塑料纸封着。地板是老式长条实木镶嵌,打过蜡,走在上面能体会到百乐门舞厅。

“小陈,我这个房子第一次出租。我看你是老实人,大学刚毕业吧,在哪里上班?”

“毕业两年多了,我之前在重庆工作,刚来上海,准备找工作。”

“哦,上海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现在国家把上海定位成国家经济中心,中央的好多领导都是上海出去的,一定有大发展。来上海是对的!你有眼光啊!”房东阿姨发自内心为上海感到骄傲,“小陈,我在这个房子结婚,养小孩,房屋里的一针一线都是我亲手置办的,东西虽然老了,但是都好用的。希望你能爱惜家里的物品,可能对别人来说不值钱了,但是对我们却很有意义。谢谢侬啦!”

“阿姨放心吧,我平时生活比较简单,也比较爱惜东西。”

“谢谢你啦!我和我老公都是在国营单位上班的,现在单位效益不好,女儿在上大学,平时也不在家,我们就搬到我父母家去住了,收点租金,也可以补贴孩子上学。以后有事随时联系我,这是我的手机号码。”

房东寒暄了两句,离开了。陈达昌去招待所把自己的行李箱搬了过来,才细细打量这个标准上海人家的标准住房。

这是一套在二楼的房子,房间有两个卧室,进门一个几平米的厨房和饭厅,右侧一个独立卫生间,马桶边上居然还有一个浴缸。两个卧室配了空调和床、衣柜、床头柜,大一点的卧室有个写字台。阳台也是干干净净的,采光很好,正对着一颗香樟树,窗户外支着长长的两根竹竿,晾衣服用。举目望去,上海的居民楼外全是这类晾衣竹竿,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出太阳的时候,像是迎风飘扬万国旗。

陈达昌很满意租了这个房子,这里装着故事,主人对它寄予了感情,住在里面,延续着故事。

田林路距离徐家汇中心地带其实很近,不过两三公里路,两侧全是80年代建设的新型住宅,小高层,一层四户人家,整个田林地区居住着近10万人。这里之前是农田和厂矿,80年代中期开始成立了田林街道,有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1999年时,已经是一片繁荣景象。沿田林路从东向西,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一应俱全。

快过春节了,陈达昌依然没有李欣的消息,只能等着。报名的英文培训班要过了节才上课。这段时间,陈达昌正好去上海图书馆看书。像在重庆一样,每天泡在图书馆,是他最开心的事。

从田林路坐公交车,半小时就到了上海图书馆。

比重庆的图书馆气派多了,白色的新式建筑,坐落在高安路淮海路口。真不愧为中国仅次于国家图书馆的城市图书馆,各种书籍分类细致,基本上想看到的书,都能在这里看到。图书馆还有食堂,7元钱一份的套餐,荤素搭配,还好吃。这给了陈达昌每天到这里的理由,可以看书,可以吃饭。

上海冬日的阳光是重庆很难见到的,阳光灿烂的时候,可以看到蓝天,阳光毫无遮掩地直接洒在树上,晒在脸上,给人温暖和希望。

吃了午饭,陈达昌坐在图书馆台阶上晒太阳,抽着烟。

“exce nnun heren fd ter, i need nnntact y faily?不好意思,请问哪里有地方上网?我要和家里联系。”一个外国人向他问路。

金发碧眼的白人小伙,背着一个硕大的登山背包,恨不得把全家背在背上的那种包包。腊月的上海,居然只穿了一条短裤,上身穿了一件登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