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我辽东以耕战为本,不可偏废(1 / 2)

李思齐的千户所在开原的北边的铁岭河附近屯荒,说来也惭愧,李思齐上任以来还没有去过千户所的驻地,对于那一片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眼看着还有两个月就要到播种的季节了,李思齐还是得到铁岭河边去看看那些土地。

李思齐带着几人骑马出城,下乡去做调研,半个时辰不到就到了千户所的驻地。

沿着河边转了一圈,眼前铁岭河蜿蜒往西南而去,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军户开垦的农田星罗棋布。

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

众人策马踏过低浅的河水,来到河的对面,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

王斗略略一估计,从千户所驻地到开原城沿河一带,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可惜人手有限,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

东北地就是如此,雨水充沛,资源丰富,只是因为气候严寒导致人口过少。农事全赖人口,有人之处为沃壤,无人之处便为荒土。

策马沿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荒地原本耕种的痕迹,如果官府卫所收纳一些人口,重新开垦土地,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不过这只能想想,大明朝廷不可能拨款安置边墙外的女真人,内地的人也不愿意来这苦寒之地。

李思齐等人骑马登上了一座小山包,策马四顾,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

东北三省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总面积为一千万公顷,后世已开垦出耕地七百多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东北土地的肥沃与珍贵。

不过后世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东北土地的极具退化,东北人口流失除了经济因素外,东北环境人口容纳量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现在环境问题都是小事,重点还是要抓生产、促发展。

李思齐沉思着,刘兴祚努力操控马匹来到李思齐的身旁,叫道“大哥,这一片都是好地啊,如果招些军民开垦,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

李思齐盘算着如何招募边墙外的女真人前来耕种,如果能让这些人安心下来,屯田还是很多希望的。

从恩索等家丁的身上,李思齐看到了女真人对土地的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加上每人授以农具和几十亩土地,让他们代代相传,足以让很多贫困的中下层女真武士砰然心动了。

再让这些人全部编成府兵,保证了粮食来源,同时又保证了兵源,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成功复制努尔哈赤的经历。

李思齐策马坐在马上,四顾河两岸的土地,心头豪情充溢胸腹,这就是自己征服东亚的。

看过土地后,几人兴奋地进入千户所驻地商议屯田事务,略一提及,便觉得事情繁多。

屯田需要青壮人口,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垦民需要的口粮等。

如果今年可以将土地开荒,便要抢着今年秋天播种,又需要种子。冬麦播种时期多为十月,眼瞧着就只剩下两个月了。

千头万绪,先需要人口,这也是屯田开始最难的。

千户所名义上应该有一千户,但核查了一遍之后,李思齐发现这个千户所只剩下六百余户。

而且这些人都说军户,朝廷是有严格的税收任务的,平均每户要交五石粮食,还要交4斤铁矿和其他一些零碎税。

这些军户是榨不出油水来了,只能招募流民和边墙外的女真人来耕种。

李思齐等人商议己毕,就备了一份礼,带着刘兴祚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