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按强助弱挤纪纲 火灾是祸起萧墙(2 / 3)

“纪纲没破案?”父亲问。

“截殉帮是支持我派人,贵夫人手下有人,干劫法场、救妾事。皇朝一有动向,善人就派人送信。纪纲是反对我派人。法场被劫案,皇帝限三天,逼纪纲破案。纪纲过了三天未破不说,却又出第四妾被救案。支持我派大概是为惹人注目,制造咄咄逼人气势,逼皇帝撤纪纲职吧!”孙若薇笑着分析。

“也许吧!”父亲说。

“啊。”孙若薇不愿分辨地啊。

“永城分皇粮事,蹇义出面救我和县令……又支持你!”父亲感激地说。

孙家在南京城买一带门市的店铺小院,永城店铺停租了。家刺绣绣品在永城家院做,拉到京城门市销售。父母做出此决定,是因永城社会不稳。皇朝处斩打劫孙宅案那些罪犯后,永城又出两起入室抢劫案,至今尚未侦破!

孙若薇没想到的事,古城的姥(妈的妈)家出了纵火大案。火烧毁了姥家的门市房,还留现场一封信“为司中十族报仇雪恨”。父亲告诉女儿,孙若薇在太子家听说的纵火案,是漏网之鱼干的?父亲说此话时,眼睛竟湿润了。孙若薇进了几年的皇宫,姥家没沾上好光,净出来一起祸事!仨舅极度不满。刑部尚书吴中、东厂主事王翺,去配合侦破此案。皇帝并命德州知府协助,德州派杨容通判,带人进驻了古城。案犯实际当夜就被抓进了大牢。王翱带人,要预审案犯。案因涉及孙若薇古城姥家,王翱差人送信给朱瞻基,邀请孙若薇去听。父亲、孙若薇、朱瞻基等走进审讯旁听室。室内摆几排靠背条椅。刑部尚书吴中、州知府杨容通判、商士国巡检,还有古城的杨县令(杨士奇侄子)等坐在那。仨靠背椅摆在前面中间。朱瞻基与孙若薇和父亲进了室,王主事方言矩行地介绍孙若薇等,大家冲仨人点头示礼,仨人点头回了礼。朱瞻基坐在中间,孙若薇坐在右,父亲在左,都坐靠背椅上。

“火灾是,祸起萧墙!”孙若薇椅后有人小声地说。

“你别乱说!”有人阻止。

孙若薇想着成语出处《论语?季氏》。萧墙是指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比喻家里、内部,祸乱从内部发生,

“杨县令倒霉。刚到古城,就出此案?”孙若薇听到有人说。

“唉,小臣命苦!”又听到杨县令望天兴叹地说。朱瞻基告诉孙若薇,杨县令找他叔杨士奇,向皇帝请求去的永城。永城孙宅被劫案,杨县令觉得没面子。古城县令升迁空缺,杨县令又找他叔,和蹇义说去的古城。杨县令畅通无碍地调动,到哪孙家都有案,是叔侄在捣鬼?孙若薇心想着。

“少主,咱开始吧?”王主事进来笑地问,朱瞻基点头。旁听人面西而坐,孙若薇见过并也知道吴中,其他人除杨通判外,都不算熟人。室西面墙壁有小窗口,挂白布帘。隔壁传出问话。

“姓名?”

“木瓜一雄。也可叫我木瓜。”

“年龄?”

“34岁。”

“哪国人?”

“倭寇国!”

“为啥纵火?”

“挣银子!”木瓜挺横地说。

“谁指使的?”

“银子!”

“谁让你干的?”

“我们第一次与戴黑礼帽(以下简称黑礼帽)人见面敲定的。我们点燃起一排门市房,要燃起熊熊大火,俩人才能各得100两银。我们同意后,他们当时给定金,每人十两银子!”

“怎点的火?”

“他们推两小车纸屑在窗前,并洒上了白酒。万事俱备,我俩才点的。”

“他们?”

“我们与黑礼帽谈,他们有一帮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